(刊登于9月15日《金融時報》 11版)
本報訊 記者王峰 通訊員楊新宇 開軍義報道 近年來,小微企業“借款難”、銀行“放款難”、信貸資金“監管難”、不良貸款“處置難”等因素制約著縣級金融機構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江蘇灌云農商行始終堅持不忘初心,扶“小”助“微”,強化小微金融“六項機制”建設,創新小微企業服務模式、金融產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將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作為該行信貸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截至2016年8月末,該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16.5億元,有力支持了縣域小微企業發展。 完善服務機制,提升服務效率是灌云農商行一項重要舉措。該行積極參與構建與政府、企業的合作共享平臺。一方面參與形成了月度全縣銀行信貸例會制度、季度政銀企對接會議制度、月度定期報送金融數據制度,定期介紹信貸投放重點計劃以及新推出的金融產品,重點解決全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注重績效考核引導。根據當前信貸工作形勢,適時調整客戶經理績效考核基數,完善小微企業貸款投放激勵機制,嚴控新增小微企業貸款質量,利用績效手段,引導客戶經理多投放量多面廣的小微企業貸款。同時,完善小微企業利率定價機制,實行差異化利率定價政策;完善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問責和免責制度,給予適當的不良貸款容忍度。同時,灌云農商行主動減費讓利,深化轉續貸工作。嚴格執行銀監部門 “七不準”、“四公開”規定,減費讓利、收費透明,僅2015年,該行就為企業減負22.2萬元,降低了諸多小微企業的賬務成本。另外,認真落實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的無還本續貸政策,對出現暫時經營或資金困難的企業,堅持“不抽貸、不壓貸、不斷貸”,深化轉續貸工作,緩解了部分小微企業的還款壓力。截至2016年8月末,該行辦理小微企業轉續貸業務192筆,金額為1.64億元。 更新營銷理念,拓寬營銷渠道是灌云農商行另一舉措。該行堅持立足當地、服務小微的市場定位,從轉變全員思想觀念入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等客上門為重心下沉。以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宣傳月為契機,多措并舉宣傳小微企業金融產品、服務政策、支付結算等業務;結合小微企業主的金融需求,出臺客戶經理“掃街式”走訪、“送金融服務上門”等系列活動實施方案,廣泛開展領導班子、中層干部、客戶經理實地走訪調研,客戶經理每天曬出走訪成績單,準確了解客戶資金需求。 為對項目客戶精準營銷,該行優先安排年度小微企業信貸計劃,開展“企業服務直通車”活動,圍繞縣政府100個重點項目,將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項目名單下發,引導客戶經理全方位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制定營銷策略,抓實優質客戶資源;開展對198戶A級納稅人的專項調研,逐戶營銷轄區內企業客戶,根據客戶需要提供流動資金貸款,該行已對其中12戶開展了貸款業務,現有余額為1.06億元,并逐步對接走訪。積極參與全市“百億資金進百企”對接活動,與7家優質企業客戶成功簽約。 在此基礎上,灌云農商行創新服務模式,增加服務供給。一方面,優化小微貸款流程,合理授信小微企業。該行完善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流程,制定貸款“三查”模板,推行小微企業授信年審制度。對于到期后仍有資金需求的小微企業,放寬授信轉貸條件;還貸方式可按計劃分期還款,減輕了企業一次性償還貸款的資金壓力,并對資金困難的企業實行展期或轉貸。同時,打造小微信貸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進一步提高貸款授信調查、審批效率,最快可當天獲得貸款。另一方面,整合信貸資源,推行事業部制改革。該行注重從增設投放中心向增加客戶經理轉變,通過整合原有的3個貸款中心資源,引進微貸技術,成立微貸中心、小貸中心及公司部,固化市場調研、業務培訓、流程配套、產品研發、營銷策劃等一系列微貸金融服務流程,推動該行在批量化、標準化信貸管理技術上實現突破;強化客戶經理團隊建設,微貸中心客戶經理由10人增至24人,基層支行充實客戶經理,明確1名客戶經理為信貸主管,并發揮網點優勢,持續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截至2016年8月末,該行公司部及兩個中心貸款余額達28.04億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為12.4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灌云農商行還創新信貸產品,助推服務升級。一方面優化小微客戶結構。該行加大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個人汽車按揭貸款等產品的研發和推進力度,縮小與同業的差距,提高個人貸款增量市場份額,與45家樓盤簽訂了“一手房”按揭貸款合作協議,目前,已發放按揭貸款9.76億元。在一般消費貸款中,該行重點拓展優勢行業單位高端客戶,培育優質客戶群體;基于供應鏈、商圈、園區和產業集群,創新推出了信用貸、消費貸、經營貸、居民貸、園丁貸、天使貸一系列產品,并從利率、審批、發放等環節給予優惠和便捷。另一方面創新小微貸款方式,對能提供抵押手續的,投放抵押貸款,對部分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以聯保、保證、信用等方式發放貸款,對因貸款總量限制不能滿足的企業信貸資金需求,為企業開辦匯票敞口業務;開辦票據直貼業務,不斷擴大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規模,有效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